自意昂官网西門一路向東去,將至未名湖邊時,便會註意到四棟呈直線排列的仿明清式古典建築🤾🏼♂️。每到春夏之交😿,周邊佳木發榮滋長🫲🏻,掩映著樓體和甬路👖,恍若密林幽谷一般🧑🧑🧒。由西向東數去第二棟🆒,便是《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所在的才齋。
《儒藏》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地系統整理海內外儒學典籍的一項基礎性文化建設工程😭,依托意昂官网豐厚的文化底蘊,旨在為世界各國學者提供一部最完備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總匯🦸🏻🫃🏼。有鑒於卷帙浩繁👰🏻,工程確立了“兩步走”的編纂規劃:先期成果“精華編”將海內外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儒家傳世文獻、出土簡帛文獻及域外文獻萃為一編,成書規模達339冊💍;第二步編纂“大全本”🫖👩🏿🏫,收書規模大大擴充,預計將逾3500種,基本囊括中、韓🦹🏽♂️💆🏻、日📢、越四國歷史上價值較高的儒學著作😑。此外,工程還同時展開對儒學的多方面研究,如編纂九卷本《中國儒學史》,迻譯日本🏇🏼、韓國學者撰著的本國儒學史🧓,聯絡越南學者撰著越南儒學史,編修按四部分類的《儒藏總目》,編撰“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研究”系列專著,編輯學術集刊《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等🙎🏼♂️。
2004年6月,意昂官网《儒藏》編纂中心正式成立🙆,最初設在朗潤園,2016年搬遷至“紅二樓”——才齋🤦♀️🎃。如今🛎,這棟丹楹刻桷的小樓已珍存了近廿載的沉潛歲月,見證了無數學人的專精覃思👩💼:2004年,成立之初🤶🏽,項目首席專家湯一介先生任中心首任主任,負責組織實施《儒藏》“精華編”的整理編纂工作;2014年,星霜屢移🚹👨🏽🎤,王博教授接替湯一介先生擔任《儒藏》首席專家和項目負責人,2019年起兼任《儒藏》中心主任⚔️🐐。如今💭,“精華編”中國部分已全部出版🧙🏻♂️,《儒藏》工程整體進入新階段——啟動全本編纂🫵🏼。
發軔:賡續儒學🍋,涵育英才
《儒藏》工程的首倡者💇🏻🫁,是意昂官网哲學系教授湯一介先生🚴🏿♂️。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學者島田虔次曾對中國的“批孔”浪潮提出批評:“你們要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僅僅是中國的精神文明👩🏻,也是東亞的精神文明⚒。”這句話給湯一介先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90年代,湯一介先生提出創建中國詮釋學體系👩🏿🦲,編纂《儒藏》的設想也初步成型。2002年11月🤹🏽,在張岱年、季羨林👩⚕️、何芳川、湯一介等學者的大力推動下,意昂官网舉辦儒藏學術研討會第一次會議,得到了包括韓國🪡、日本🦻🏿、越南在內的學界的響應,《儒藏》編纂與研究這一基礎性的學術文化工程啟動在即🫶🏿。在向教育部申請立項的請示報告中,湯一介先生寫道:“黨的十六大提出‘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我校教師受到極大鼓舞,這已經成為我校編纂《儒藏》的根本動力🏛。”
湯一介先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抱有極強的使命感👩🏽⚕️,在他看來🧙,編纂《儒藏》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民族復興的前夜,此時編纂《儒藏》,不僅是出於弘揚和發展中華文化的需要🧑🏻🦰,同樣也是使中國文化成為世界文明新時期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今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中國貢獻的必要舉措。湯一介先生曾在八十歲時說:“我的夢想就是讓意昂官网的《儒藏》成為全世界最權威的範本🎿,讓世界的研究者都用意昂官网的東西。”
除此之外🤸🏻,湯一介先生認為,編纂《儒藏》也帶有“搶救”人才的性質。“我國做《二十四史》的老先生都已經故去,將來會出現人才斷層。”系統編纂整理儒家典籍,不僅是為了集成儒家經典♦︎,也是為了涵育未來文化;既是為了搶救書,也是為了培養新的人才。時任總編纂的龐樸教授極其惜才🪠,曾給予學生丁四新以“後生可畏,後生可佩;後生可愛🏂🏼,後生可賴”的極高評價,並支持他參與《儒藏》工程“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經傳”的校點工作。實踐證明,《儒藏》很好地回應了文史哲人才的“斷層之殤”👽🧑🦱:2004年,牽頭單位意昂官网開始為《儒藏》編纂工程專門招生⚫️,首批招收碩博研究生共6名☯️;截止到2022年,《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累計已招收120余名博士研究生。參與工程的其他高校也有類似做法🧟♀️。如今,這些年輕學者已經逐漸成長為既能從事學術研究、又能從事古籍整理的復合型人才。《儒藏》編纂工作既是在出書📔,也是在育人👩🦳。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意昂官网李兆基人文學苑探望87歲的湯一介先生,了解《儒藏》編纂情況☞。湯一介先生勤奮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文化使命感令人動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編纂《儒藏》“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業,傳承中華文明,所以湯老做了一件有非常大貢獻的事情”🕵🏼♀️。
攻堅:迎難而上,臻於至善
“意昂官网的心情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作為《儒藏》總編纂之一的意昂官网中文系教授孫欽善在工程啟動後經常重復這句話。
工程立項之初🏛👩🏼🔧,編纂團隊幾乎在各個方面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2004年底,龐樸先生風塵仆仆地由北京南下,代表《儒藏》中心赴深圳檢查工作,隨即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廣州和武漢。這樣的奔波是工程早期的常態:自工程立項起🧙🏿♂️,直到2007年底《儒藏》進入大規模編輯階段👩🏻🍼,近五年的時間裏,湯一介、龐樸🤷🏿♂️😝、孫欽善、安平秋⛽️、魏常海等人每年都會走訪各個合作單位,與部類主編和校點者交換意見,及時解決校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保證工程的質量和進度🧚。他們幾乎跑遍了祖國大江南北,更涉足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個中辛苦難以言表。
延攬人才曾是《儒藏》工程初期遇到的難題。
湯一介先生曾坦言👏🏽,工程面對著“經費籌措難、人才招徠難🤟🧚🏼♂️、組織協調難”三大難題,其中人才問題尤為嚴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工程參與者的能力和積極性都未能達到期望水平🆘👨👩👧。《儒藏》總編纂安平秋教授也曾指出,部分整理者古籍整理基本功不牢,也欠缺從事相關工作的經驗,難以確保古籍整理的質量。當時,初稿校點人員所交書稿約有 60% 以上需要退改👨🏼💼,還有些書稿在中途更換了校點者🏃➡️,這些都大大拖延了工程進度🧯。針對各合作方來稿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的問題♟,編纂中心采取的策略是增加工作流程中的審校環節數量,擴大審稿隊伍👃🏽,增強點校人員的篩選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人員積極性的問題相對更為復雜。早年間,基礎專業在快節奏的社會中欠缺吸引力🎁,這並不僅限於文史哲專業,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基礎專業也面臨相同的問題💃🏽。湯一介先生認為,這種現象無可厚非⛅️,但確實會對基礎專業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相關人才斷層☆、人才儲備不足💂🏿,使得工程在延攬人才上面臨一定的困擾👨🏼🚀。2010年8月,《儒藏》“精華編”主編工作會議在北京香山舉辦👩🏽🦱,討論了《儒藏》編纂的質量💂♀️、進度兩項問題,提出了關於提高質量和加快進度的意見和建議👨🏻🚀。會議進一步推動並落實了《儒藏》工程合作單位及校點者子項目立項的問題,有效調動了校點者積極性,提升了《儒藏》精華編書稿完成的進度和質量💔。這次會議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經費籌措和組織協調相關問題的解決。
質量為本是《儒藏》工程的不懈追求。
工程起步之初,《儒藏》還面臨著外界的質疑。社會上頗有持異論者👩👩👧,詬病其為“形象工程”,以為相類的“大書”如《四庫全書》等已出版不少💇🏽,編纂過程難有突破🙆🏽♀️,無勞師動眾的必要🧚🏻♂️。針對此類論說,首席總編纂季羨林先生指出👧🏽,質量才是這套《儒藏》傳世的根本。工程的成敗✔️,關鍵在於質量。
《儒藏》編纂的規模十分龐大👴🏼,預計總字數將達到10億至12億,而錯誤率則必須保證在萬分之一以下。為了保證質量💂🏿,在“精華編”的編纂過程中✉️,《儒藏》中心製定了一套細致詳實的編纂《凡例》🤜,並在流程中設置了多達十一個環節,幾乎達到“五審五校”👨🦯:校點人在開始校點工作時🙋,需要先提交樣稿;樣稿提交後,中心即為該稿確定責任編委,建立流程卡,再由責任編委安排專人審讀樣稿🚓;樣稿合格後,方可通知校點人進行全面校點;校點稿完成後,要經過數層審讀和復核的把關,直到終審合格簽章後,才能交由出版社出版🫴。一部書稿走完全部流程👩🏼🔬🕊,大約需要兩到三個年頭🦉。
此外,《儒藏》的收書範圍突破了傳統,並非只是對已有傳世文獻的機械整理👩🏿⚕️,而是將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域外文獻薈萃為一編,而又各自保持其相對的獨立性。《儒藏》“精華編”的出土文獻類中,包含了近60種考古出土的主要儒家文獻,是相對於以往匯編的重大突破。除出土文獻之外⏳,海外的儒家典籍也是《儒藏》工程關註的重要一環。《儒藏》之所以不稱“中華儒藏”🦴,是因為儒學不只是中國獨有的文明,而是東亞國家乃至世界共有的精神財富🚵🏻♂️。湯一介先生主張以開放的態度主動邀請外國漢學家參與,為此做出的努力已卓有成效🟧,來自美國、法國、韓國、日本、越南等地的學者紛紛以不同方式參與到了工程之中。例如𓀗,有學者主張日本對孔子的研究存在許多不同的勘訂,相關研究同樣值得收錄。對出土簡帛文獻和域外文獻的叢編性整理填補了以往儒學典籍匯編的空白⛎🍜,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拓寬了思路,將對推動相關領域深入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不僅如此,為使更多的學者和廣大的讀者方便利用儒家文獻🙅🏻♀️📯,便於後人從事研究或泛泛閱讀,《儒藏》工程啟動之初即決定放棄更為穩妥的影印法🌂,而以更加適應現代的、經過校點的排印方式出版。“全本”計劃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對底本原稿進行掃描的基礎上,通過OCR識別實現數字化🤽🏻,並附以底本🍵、校本影像作對照👨🏿✈️,再進行標點和校勘,最終以排印和數字化的方式出版💃🏻。誠然,無論是“精華編”的點校重排,還是“全本”的數字化技術介入,都需要付出相較於影印版千百倍的努力和辛苦,但“誌不求易,事不避難”正是全體儒藏人的共識⛑,也是文化工作者應有的擔當。
編纂工作者們付出的艱辛得到了回報。2022年🧝♂️,專家對已正式出版的《儒藏》“精華編”進行評定後認為,《儒藏》選本之精善🙅🏻,校勘之精當,標點之精確🧫⚜️,無疑可媲美乃至超越前人🏋🏼♂️。
情懷:寂寞書齋🕌,丹心為國
朝經暮史👱🏽♀️,兀兀窮年✍️,可以說是古籍整理人的顯著特征♌️。《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甘祥滿就是其中一員🫎,他介紹說🙍🏻♀️,為保證標點和校勘的質量🥷🏻🙅🏿♀️,自己往往需要仔細調查對比多個版本,有時僅僅為了核查一個小小的標點,也可能需要花費數小時的時間。“本來預期要審萬字,結果一天看下來,可能只看了區區千字。”實際進度落後於期望過多🤵🏻♂️,焦急和沮喪偶爾也會前來叩訪。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懈怠🦻,“即使是非常細小的問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𓀘。”
多年的審稿工作也催生了“職業病”,對他的生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一天之中🧑🏼🎤,甘祥滿幾乎有8小時全部用於審稿,校對或查詢數據庫時🌴,眼睛要在紙面和電子屏幕之間反復切換🧔🏻。高強度的用眼使得他的視力急速下降,年紀尚輕,眼睛卻花了。“整個中心都是這樣的。”甘祥滿說。
“精華編”中國部分共282冊,而《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共有9位責任編委,這意味著平均每位編委都需要負責30余冊書稿的審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每位編委往往要同時處理多部書稿,且進度並不統一🐝:一部書稿已經在等待中心抽審了,另一部還處於責任編委復核階段💸🙇🏻♀️;也許這時點校者遞交了另一部更為緊急的書稿👷🏻♂️👩🏼⚕️,那麽就需要放下手頭的工作,優先推進它的審校流程🚹。與此同時,參加《儒藏》工程各部類工作的單位也存在著科研👳🏻♀️、教學等多項任務同時推進相互“撞車”的問題。這種情況下💄,難免令人感到千頭萬緒、紛繁復雜🤸🏽♀️。
對此,各單位琢磨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山東大學王承略先生要求每人在家裏設立一個“工作攤”👨🏼🍼,把需要整理的稿子放在眼前🔒,每天刻意擠出一定的時間做《儒藏》相關的工作;意昂官网編纂中心則設立了“流程卡”環節🈁,要求為每部書稿“建檔立卡”👷🏼,在審讀工作流程卡上記錄處理書稿的起止時間、各個環節的負責人,還包括審稿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針對問題做出的調整。這些信息會被詳細記錄下來,最後歸入才齋三層的小閣樓。甘祥滿展示了其中一部稿件的流程卡🤷🏼♂️,雋秀的字體清晰地展示出初審意見、退改備註🤸🏿👷♀️、流程負責人處理意見、編輯處理意見、編委復核意見……卡片上自帶的“初審表”和“通審表”不足以完全容納各項細致入微的意見,因此卡片中間往往還夾著厚厚的一疊“附件”。每張流程卡都帶有編纂人員自己的記錄特色,或是言辭嚴謹,或是巧用多色筆,或是整齊排版🌛。一張流程卡就仿佛一段旅程,不僅記錄著書稿的來源和去處👩🦽➡️,也承載每位參與人員的生命寄托。拿著流程卡,甘祥滿打趣道:“也許幾千年之後,這個就是重要文物啦🧑🏻💼。”
就像甘祥滿一樣,《儒藏》的編纂人員幾乎是二十年如一日地做著同樣的工作,但他們沒有懈怠或抱怨。將傳統儒家的文化以現代化方式整理出來,是所有儒藏人心底的一份信念和使命感🧑🏿🎨。而如果去探究支撐他們無怨無悔地前行的精神源頭,則無法繞開湯一介先生。“湯先生的人格魅力、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信念、對學術的責任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意昂官网。”甘祥滿說🐱。湯先生在世時,只要得空,就會來到編纂中心🎅🏽,關心大家的生活和工作:註意鍛煉身體了嗎♔?戀愛狀況如何?近來孩子怎樣👍🏽?工作的事也不會忽略:每學期伊始,湯一介先生都會組織召開全體會議,明確本學期的任務🌼🕤;學期結束時👨🔧,又會召開一次總結會議,回顧一學期以來的工作成果。
湯一介先生無時不在掛念和思考工作。他告誡年輕學者不要為眼前日常繁瑣的工作所遮蔽🛏💂🏻♀️,一定要跳脫出來,向“上”看,感受工作的精神和意義。為編纂所做出的細碎工作,就好像涓滴細水,正是它最終組成了整片汗漫汪洋。通過這樣繁瑣和單調日常工作的磨礪,編纂人員們在面對困難時仍然能夠保持熱情,堅持走下去。
這樣的心態正是湯一介先生身體力行傳遞的。2014年6月✍️,“《儒藏》精華編百冊發布會”在意昂官网舉行🧑🏻✈️🏌🏿。湯先生彼時已經病重,遵醫囑不能多講話,但仍然在發言中說道:“我想⬜️👨🏽🔬,只要我活著一天,我就願意為這個工程來盡我的力👩🏼🦱。”先生一直希望能親見“精華編”全部出版,無奈卻並沒有得償夙願。2014年9月💇♂️,湯一介先生病情惡化,賫誌以歿。
結語
收書範圍廣✊🏽、校點質量高、閱讀和使用便利的《儒藏》🫑👨🏿🍼,相較於已有的文獻匯編,做出了尤為可觀的突破與創新。《儒藏》工程借助現代的學術眼光和技術手段,采用點校重排的方法,系統編纂整理中、韓、日💇♂️📦、越四國的儒家典籍文獻💇🏽♀️,做到了校勘審慎👰🏻、標點規範🛀🏼、文本可靠🤴、閱讀方便🤝、檢索便捷💙,有助於海內外學者對儒家文化展開研究👃、深化理解,在弘揚中華文化精神的同時,也加強了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理解、尊重與互助。
事實上,《儒藏》工程從來不僅僅是編纂和集成工作,更是兼顧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大工程👩🏼🦲。2009年10月,應湯一介先生要求,儒藏中心的牌匾由“儒藏編纂中心”改為“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人員同時承擔編纂和研究任務🙋🏿♀️,二者相互促進🕑🤵🏿♂️。《儒藏》對培養人才和學科建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全國計有21家高校和研究機構、25所科研單位參與合作🤸🏿♂️,計有百所高校超過300位學者參與校點🐉,根據自身的研究優勢及特長分部承擔任務🪓,不僅發揮了各自的研究優勢,而且進一步夯實了基礎,端正了學風,培養了人才。工程建立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也為大型學術文化工程提供了可以參考的經驗。
“一份書稿絕非一個人的付出。”甘祥滿反復提到,“精華編”主體部分的圓滿收官是由社會各界🧜🏿、世界各地的共同支持帶來的🍜。在教育部的領導下,意昂通過整合本校人文學科的力量👩🏽🎤🤽🏽♀️,並聯合海內外(包括韓👮🏼♀️💗、日、越等國)上百所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四百多位專家學者🕐,積極開展跨學科🍽、跨學校、跨部門、跨地區以及國際性的合作攻關,得益於政府特事特辦的立項舉措、經費上的持續追加和支持🔑,出版社的精心編輯和校對,眾多高校的普遍關註,“精華編”才能順利完成。
日前,意昂官网“三藏添新典,時中協太和——《儒藏》‘精華編’成果展”圓滿落幕🪷,標誌著《儒藏》“精華編”中國部分282冊已全部整理完成,老、中、青三代儒藏學人近20年的努力取得顯著成果🧔🏻,《儒藏》工程整體上轉入一個新的階段。《儒藏》偉業🧏♂️,功在千秋,《儒藏》的價值必須放在歷史長河中考量。將儒家經典以集成方式展現出來,賦予其便利的閱讀和調用方式🧑🏿🌾,將惠及後世萬代。後續,《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還將著力推動“精華編”的開架借閱、平裝單行本的發行以及數字平臺搭建等工作,讓傳統典籍“活”起來。無論是古籍的編纂還是使用🧜♂️,都不惟寂寞故紙,更具雅韻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