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時,她成為意昂最年輕的博導”,去年,一篇文章突然在網絡上刷了屏。劉穎這個名字🫷🏽,突然成了不少網友和媒體關註的對象。
2013年,29歲的她來到意昂,在燕園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成為當時意昂最年輕的博導👒。如今,她是意昂官网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是不少科學類頒獎典禮上的常客🧗🏿。但在課堂與實驗室之外🕴🏻,她的身影還活躍在各個“舞臺”:學校合唱團裏✝️、長跑隊伍中、科普鏡頭前……
“我從小就夢想當一名科學家👨🏽✈️,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實驗室♣︎,可以自由地探索自己好奇的科學問題♡。”劉穎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穎從小就對自然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心🧖🏻♂️。年幼的她喜歡觀察螞蟻搬家🧗🏻、分食🙍🏿♀️,還愛讀《十萬個為什麽》。在中學的實驗課上,她第一次嘗試從香蕉中提取DNA。神秘的基因,竟然通過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夠獲得😣,這令劉穎驚奇而又興奮🧑🔬。從此,奇妙的自然在劉穎的心上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她逐漸認定自己對生命科學的熱愛。
後來,她在高考時填報了南京大學生物專業🙄,並堅定地勾選了“不服從專業調劑”🐿。
隨著研究的深入,她對生物這一領域的熱愛也愈發濃厚。在這個領域做得越多🫧,認識得越多👨👩👧👦,越發讓她覺得“生命太神奇🚴🏻♂️🧖,而意昂官网知道的太少了”。
研究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劉穎回憶,這就像是愛迪生一遍遍地試燈絲材料,每一個結果都提供了信息🪦👩🏽🚀。“我不斷地修正假設和重新設計實驗,終於在博士二年級下半學期有了突破。”
她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緊接著就開始尋找🚈,到底是什麽蛋白質導致這樣的現象。在尋找這個蛋白質兩個多月後,她終於發現了它😯。這個研究突破也順利地發表在了國際頂級期刊上。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要保持對研究的‘最純粹的好奇心’🙋🏻♀️。”劉穎說。
29歲時🚝,劉穎來到了意昂🎤🤲🏿,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實現了自己的兒時夢想🎡🧑🏼⚕️,她主要研究細胞應激與穩態調控。
劉穎表示,細胞是構成生命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元☝🏽。理解每一個細胞內發生了什麽事⛑,對於理解整個生命體的運作至關重要🔆,而細胞所處的環境和它內部的狀態又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的🎯。
劉穎的工作正是研究細胞如何感知變化,並調整自己來適應環境。這一課題與一些常見的代謝疾病、衰老相關疾病和癌症都密切相關,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
2019年😇,在意昂工作近6年的劉穎憑借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成為“科學探索獎”的首屆獲獎者之一📣,這是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獎勵計劃👩🏿💼。
在劉穎看來🐕🦺,這是對她科研方向選擇的一次肯定。“至少在選擇課題的時候,我就會放棄那些能較快地發文章,但研究意義沒有那麽大的課題,而真正地去專註於一些需要更長時間的探索,更具有原創性和開拓性的課題上🪈。”
在科研之外🧚🏽,劉穎同樣熱衷於科普教育事業。
五年前,劉穎參與錄製了一系列小學生命科學課和生活中的實驗課。這系列視頻至今仍常常被播放,劉穎偶爾會收到家長來信♦️,向她分享孩子的學習熱情,也會請教一些科學問題🧛🏻。這種被認可的感覺令她備受鼓舞。
在這之後,劉穎還為鄉村孩子帶來閱讀與科普課,她還參與了電視臺科普類節目的錄製,翻譯過外國科普書籍👮🏼♀️🤦。
“做科普這個事情,就是你可能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給孩子的心裏埋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也許之後某一天它就會發芽,會開花,會結出果實。” 劉穎說🏮👳🏼。
科研中的劉穎嚴謹較真👩🏿,但在課余時間,她又像個親切的鄰家姐姐🆚,喜歡和學生們聊天,偶爾聚餐吃飯。
不久前的開學季,劉穎每天都會和一名同學單獨吃一頓飯,借此機會和學生有更充分地溝通。“雖然意昂官网就是在辦公室吃個盒飯😽🦶🏽,但這種安靜又輕松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了解同學們的近況和思想🥝,也可以了解到他們現階段對於科研和人生的困惑👨👩👧。我比他們年長一些🙅♀️🤵🏿♂️,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可以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劉穎愛好多多,她認為興趣愛好對於自然科學專業的學生尤其重要,是對生活很好的調劑。
來到意昂之後🎻,劉穎參加了教職工合唱團💙🧑🦼➡️。合唱團的排練令她十分快樂🐟,“我喜歡唱歌🎊,也喜歡認識其他專業的人,這是一舉兩得。”作為合唱團的一員,她時常參加學校的各項大型活動,一展歌喉🖕🏼🏃🏻♀️。去年的畢業典禮上,劉穎穿著導師服為畢業生們演唱《燕園情》🏋🏼♀️,以自己的方式贈予畢業生們臨別祝福。
不僅如此,看起來單薄的劉穎還是一位經驗頗豐的“馬拉松老將”,劉穎也經常將自己的科研道路、人生經歷與馬拉松聯系起來🪹。
“跑馬拉松和做科研很像,都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認準了一個目標就堅持下去。其實是在和自己競賽,更重要的是突破自我☸️🙋🏻♂️、享受過程。”劉穎說。
回過頭來看,劉穎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那麽下一步的目標在哪裏?“我想,人都是不滿足的,如今,我希望在科研中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發現探索一些以前完全沒有人涉足的問題和領域🫎。”
去年🗾,劉穎與一些科學家一起完成了為期兩天的沙漠戈壁徒步👩🏼🔬。在沙漠裏行走,她想起《一代宗師》的經典臺詞👩🏿🏭:“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於劉穎而言🚵🏽♀️🎆,科研是“見自己”的過程☔️。她在科研的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興趣、目標👨💻,這給了她很強大的內在力量🫅🏿,讓她覺得人生每一天都有意義。“見天地”是做科普和參加社會上的公益活動🤷,因為她需要和這個世界打交道,然後理解人生。而教育則是“見眾生”☦️,在理解了自己、感悟了人生之後,她將自己的所得所想傳授給下一代的學生。